close
在民生報所有的娛樂功能被蘋果日報取代停刊後,
唯一讓我掛念的是張大春的專欄「認得幾個字」何去何從。
從聯合新聞網搜尋到中時部落格,盼了許久,終於等到結集成冊一窺全貌。
以字比人,形是字的外表,音是字的名字,而義就是字的故事。
就像人一樣,字的形有正體、古體、俗體、異體、簡體等不同樣態示人;
字的音也有語音、讀音等不同唸法,就如人的正名、別名、偏名;
至於字的義更代表了不為人知的身世、多變的個性及那洋洋灑灑的履歷。
一個字就有如一位歷史人物,隨著時代變遷各有不同解讀與定位,
不論是幾經轉折、陰錯陽差、改頭換面、穿鑿附會還是消逝滅失,所在多有。
或許文字與語言不過是溝通的工具,但回想接受語文教育的過程中,
認識的字詞及語彙在我們印象中就是這付約定成俗理所當然的德行,
頂多再套用別人說過的話或寫的文章(這叫做拾人牙慧)不時穿插賣弄炫耀,
其實靠的也是前後語意推敲個或許大概,但從未深究為什麼要用這個「字」,
而這個「字」卻為何偏偏會出現在這裡?是異業結盟還是互許終身?
要真正認識一個人需要多久時間?
那要真正認識一個字又需要多久時間?
也許覺得有些無聊,
但也可能因此對於字的來龍去脈開始有了興趣,
不過除了字,真正有趣的部分還是張大春與二名幼子的親子關係。
透過張大春對於孩子們「認字」的互動過程與機會教育(比較像是循循善誘苦心設計),
尊重孩子們的想法並適時引導,可以想像親子間無所不言的和樂融融。
作者也從中回憶父親教誨及自身習字過程,凸顯兩代的學習差異,
另外也或多或少連帶提出關於教育或時局的一些看法。
尤其每篇多以孩子們天真直率富有想像力的話語或作者個人的反思作結,
有如引人入勝的戲劇情節,總讓人忍不住翻到最後期待後續發展,
「咦~怎麼突然沒有了?」
一、記得小時候也很喜歡翻磚頭字典,但現在卻只有字寫的還可以。
二、1.2.3木頭人同學極力推薦,一定要看喔!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