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時人真的很無聊,會去在意一些大家看來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物。
不過會在意的原因,通常就是這些小事物會引起個人的不舒服。
而最近令我不舒服的事情就讓我起了「雞皮疙瘩」,
對!就是「雞皮疙瘩」!

不知從何時開始看到有網友會用「雞皮疙瘩」來形容聽到的歌或是看到的文章,
像是:

聽到楊宗緯的歌聲真是讓人起「雞皮疙瘩」啊!

單從這句話根本就無法判斷「雞皮疙瘩」到底是用來形容何種情緒?
而這樣的歌聲倒底是好是壞,也無法從上下文來判斷。
但就大家對楊宗緯的歌聲觀感而言,這裡的「雞皮疙瘩」可能代表了「感動」與「震憾」。

不過依稀記得所學及經驗,
真正會起「雞皮疙瘩」的原因在於人在感到寒冷或者害怕時,
皮膚的毛孔會很快緊縮,看上去像去了毛的雞皮一樣,故而稱之,
因此「雞皮疙瘩」的原始目的即在提醒人們應注意保暖防寒。
當然以前還會聽過有人說過「雞皮疙瘩掉滿地」,用來形容肉麻當有趣或噁心至極。
所以「雞皮疙瘩」雖是人類為因應環境而啟動自我保護生理反應,
但其實背後代表的情緒卻是:害怕、緊張、噁心等比較負面不舒服的反應。
如果由此定義再回來看上面那句話,會覺得用「雞皮疙瘩」這樣的形容其實非常奇怪,
唯一勉強說得過去的應該是接近「恐怖」!

我可能是反應過度了,
也許雞皮疙瘩已隨著時代變遷被賦予新義,
或者因全球暖化而導致體質改變,興奮或感動其實也是會起雞皮疙瘩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ina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