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答應了學姐,去參加一個「醒覺」的課程。
說是會因此認識自己。

其實自認還算了解自己,可能不會有太大幫助,
但既然都答應了,就不會去想其他的,乾乾脆脆地來。
自己也沒設定什麼目的,或許可以發現什麼!

 

上面那一段文字有沒有問題?
如果按照課程要探討想法的背後的動機,
這真的是一種永無止盡的因果關係。

舉例:「或許可以發現什麼」,
這句「或許可以發現什麼」,本身其實就是一種目的。
再探究下去,在說「或許可以發現什麼」同時的背後,
其實是因為心裡期待發現什麼,但嘴巴說的卻是「或許」;
另外再以結果而言,事實上我也來了這個課程,
所以結論是:「我應該是『很想發現什麼』,而且我的目的也設定好了」。
就這樣我自己說服了自己,這就是課程所說的盲點與對自己誠實。

但真的很像是哲學邏輯的辯證,這是一種說話術,教練總是提出問題,
針對那些用無法很精確(事實也沒有絕對精確)表達感受的語言或文字提出疑問,
我的問題可能就是我的解答,而我的問題背後是為什麼我要提這個問題,
是不是有了什麼想法或是決定,才要提這個問題。

教練可能會說:
「安德烈,你知道你在做什麼嗎?你明白你的問題嗎?」
「你是不是也以這種模式表現在其他方面?還是你在逃避什麼?」
接著可能會說:「但是恭喜你,你是不是又多發現了自己!」

這些話真的是無懈可擊,我無法反駁也無法跳脫,

我只能點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ina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